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朴酷文学>都市言情>我的1982> 第两千四百九十五章不同

第两千四百九十五章不同(1 / 2)

李忠信对于两种模式的教育呢他也说不上来究竟是那样的一种教育模式要好一些,但是,李忠信更倾向于美国那边的教育模式多一些。

李忠信觉得,美国的学校从小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

这样的一种模式呢更容易出现顶级的专家,因为他们的教育会更多的让人找到自己研究或者是喜爱的方向。

还有一点就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下,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会有很大的帮助,该玩的时候可以玩,该上体育课的时候上体育课,能够锻炼好身体,保持着身心的愉悦性。

而中国的教育模式之下,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这个是也是李忠信一直觉得中国这个时候教育不妥的地方。

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李忠信觉得,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精英的概念很小,而且,中国的一些教育专家总有他们的言论,认为他们这个时候走的路是最为正确的。

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这个时候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

李忠信在上学的时候,还有一些学习俄语的,但是,到了九十年代这个时候,大多数都开始学习英语,除了选修课之外,英语已经成为了这个时候的主要辅助语言。

中国的教育专家们认为,这个时候欧美国家比较发达,大多数的东西都是用英语来完成的,按照这个时候专家们的说法,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学习英语是学习西方文化,融入国际社会的一张入场券。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便掀起了一场英语热,等到了九十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之后,更是出现了全民英语热的现象。

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开始有机会再次认识西方文明,国门打开之后,西方的文化一股脑进入中国,许多新思想开始传播,比如,社会哲学领域的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领域的弗洛伊德、哲学领域的存在主义、艺术领域的现代派,这些新思想给当时的中国人极大的震撼。

当时,有一种说法,开放拖着改革走。所以说,80年代的英语热,实际上是一种西方文化热,是比较小众的、单纯的。

李忠信也是知道,八十年底中期的时候,一个普通中国工人在中国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几十块钱人民币。

可是,如果他到了美国,干差不多的工作,一个月可以赚到2000美元。所以,到美国打工,是当时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实现这个梦想的一个前提便是学习英语。

如果说80年代的英语热是青涩的、小众的,那么,90年代的英语热几乎是疯狂的、全民的。

这个时候呢可以说是有两个关键的原因,第一,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以后,需要大量的人做翻译,还有什么海关的报关员等等职位,那都是赚钱极多的地方。

第二就是英语培训机构崛起,一方面,学习英语有了直接的利益,另一方面学习英语、包括出国,有了便捷的途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