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朴酷文学>玄幻魔法>宋穿之东坡妻> 88、第 88 章

88、第 88 章(2 / 2)

苏涣从偏房出来,看见苏洵,与他打招呼:“明允,你可还记得,当年回回睡到日上三竿,阿娘拿着擀面杖打你,大哥扑到你身上替你生受了一顿打,从那以后,阿娘就再也不喊你起床了,没想到你还会有比为兄起得更早的一天。”

“二哥又在拿我开玩笑,我怎么不记得曾有这事?”

两人对视一笑,好似那些父母亲人俱在的美好时光还是昨日的事。

苏涣又说:“为兄当官多年,碌碌无为,也不曾为家里和族里做些什么事,今年乡试,听说族里的几个小辈都下场了,却是无人取中,如今我闲在家中,不如开堂授课,你觉得如何?”

苏洵笑了笑:“仲兄的学问自不必说,你若是开堂授课,恐怕这方圆百里的孩子都要来求学。”苏洵这话倒也没有夸张,苏氏一族,自苏涣考中进士起而逐渐兴盛。十多年前,母亲史氏去世,苏洵因此觉悟到自己以前的读书态度不端正,浪费了许多光阴,由此奋学,这就是后世《三字经》中提到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当是时,苏涣丁忧在家,提起苏氏一族先人不明,族谱佚散,于是苏洵就着手编写了苏氏族谱,他编写的族谱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起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传之后世,影响深远。

如今苏氏一族逐渐兴盛,却还没有什么做官的人,苏洵父子三人承载了族中所有人的期望,大家都知道苏洵才气纵横,早些年也劝他父亲逼着他读书,然而苏轼祖父却“纵而不问”,任由他游学各方。大家都觉得苏洵只是差了一点运气,对他们家的两个小辈,更是赞不绝口,认为他们将来一定能够高中进士,光宗耀祖。

苏涣和苏洵在村中开学堂,许多人慕名而来,苏轼和苏辙混在一群十七八岁的少年之中,格外出挑,不论是诗文策论,还是算术杂学,他们都远远胜过同族。苏洵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传说中的纪远更加好奇了。

因为苏涣是丁忧的官员,常有人前来求教和拜访他,渐渐地,就把苏家兄弟俩的名声传了出去。

正当苏家人渐渐地从失去至亲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厄运又一次降临在这个不幸的家庭中。

一场秋雨,带走了年轻的苏双宁的生命。

苏双宁自祖父逝世后就一直闷闷不乐,愧疚于自己的体弱多病,占据了母亲大部分的精力,使她忽视了乡下的祖父,造成了祖父的去世。花骨朵一般的年纪,明年就要出嫁,却在沉郁中死去,怎能不让人心痛?

苏洵一言不发,安排好女儿的后事,把自己关在房中好几天,程氏走进去劝他吃饭,看他躺在床上,面朝墙壁,程氏碰了碰他的后背,发现他一直在颤抖。程氏悲从心来,抱住苏洵痛哭出声。

苏洵为双宁写了一篇悼文,刻在她的墓前,还为她亲手栽下了一棵银杏树,希望她下辈子能够长命百岁。

苏轼也对姐姐的突然离世十分悲痛,但看着父母沉湎于内疚自责中,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将会是这个家庭的支柱。一个初雪的日子,看着柳絮般的雪花落在院中翠竹上,廊下的灯火昏黄黯淡,他想起府城的亲朋好友们,忽然就觉得,如果十娘在就好了。

如果十娘在,她个性开朗,心思细腻,常常能关注到所有人的情绪和感受,对姐姐来说,如果有个这样的知心好友,能够排遣心中的忧愁,说不定就不会想不开了。而且她懂一点医术,会调养身体,还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讲那些异想天开的绮丽故事,一定能够得到全家人的喜欢,为他们带来欢乐。

他展开信纸,提笔写下:

“轼启。奉别忽然半年,思仰无穷。五月末,与辙归眉山,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未有只言,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先祖新丧,悼念未衰,九月又丧一姊,念人命脆弱如此,触目凄怅。但得十娘赠酒,为兄感激涕零,奉之灵前,家父甚为宽怀。”

“……”

“所居山下竹林,夜来风声、雪声、犬吠柴门声,声声入耳,披衣推窗,见庭中雪色如纸,竹影交横,胜愚兄拙作不知凡几。但将此景与十娘共赏,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惟顺时自爱。谨奉手启为谢,不宣。”

写着写着,不觉手指僵直,砚中的墨水也已经结了薄薄的一层冰。苏轼把手放在嘴边呵气,揉搓了两下,终于恢复了知觉,才把晾干了的书信仔细折好,放进信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