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张采不是这样的人,和以前对他的态度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带了许多江南的士子,一起来探访他。
众人寒暄之后,又去酒楼吃饭。席间张溥提到之前听到的事,感叹道:
“以前我只以为白粮都被宫里用了,现在才知道很多被光禄寺浪费了。”
“这些光禄寺的官吏真的不当人,让江南百姓受了那么多苦!”
在场的都是江南人,对此义愤填膺。很多人纷纷表示,要在成为进士后,上疏言说这件事。请求皇帝废除白粮、彻查光禄寺官员。
对张溥写文章投稿的想法,也是纷纷应和。不时有人感叹,若非是殿试发榜在即,自己也要写文章。
张溥听着这些,忽然道:
“不能匿名投稿吗?”
“以前京城的匿名文书,可是为数不少。”
“而且我看报纸上,有很多都没用真名!”
张采听闻此言,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急忙向张溥道:
“可不能匿名投稿!”
“文章的内容无关紧要也就罢了,若是涉及到告人,报房很可能提交给锦衣卫,让锦衣卫查探。”
“你看报纸上没用真名的,其实用的是笔名。他们的真名是什么,报房一清二楚。”
“《大明律》上,可是有投匿名文书告人罪。报房现在对匿名的稿件,那是一律拒收。”
亲身经历过报业的发展壮大,张采等参加会试的举子对报业的很多规矩都清楚,甚至曾经向报纸投稿。他们向张溥仔细讲解,说明其中禁忌。
匿名文书这一条,便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如果有人匿名投稿、在文书上中伤他人,锦衣卫很可能对照笔迹,找出匿名的人。
所以写文章无论如何都不能匿名,甚至在报刊亭投递时都有可能被抓起来——
那些报刊亭的人,可都和锦衣卫有关系。
张溥听着这些,心中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个词:钳制舆论。
皇帝用这种方法限制匿名文书,可是比以前三令五申有效多了。
即使还有人写了匿名文书散发,相比大批量发行的,它们也没有多少影响力。
再想到新报房开设艰难的事情,张溥已经明悟到,皇帝在钳制舆论:
『京城的舆论形势,和江南完全不同啊!』
『我在江南的名望,难以用到这边来。』
作为江南士林的后起之秀,张溥在江南的秀才中,可谓一呼百应。江南的生员舆论,几乎被他把持。士林和民间的舆论,因此受他操控。
但是来到京城后,他发现自己在江南用的那一套玩不开。
京城现在的舆论受报纸影响最大,他在士林的名气再大,也需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才能影响舆论。
而且以他如今太学生的身份,也很难折服聚集京城的举人。
例如现在聚集着喝酒的众人,张溥能够感觉到张采对自己的态度没有改变,但是其他人对他,就隐隐带着得意了——
毕竟这些人不止是举人,还已经成为贡士、或者说是准进士。只要殿试放榜,就能有进士身份。
他们相比太学生,当然会感到得意。
所以张溥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文章要好好写。一定要一鸣惊人,在京城打响名气。
回去之后,张溥连夜赶稿,又删改了几次,终于在次日早晨,把文章投递出去。
以他如今的文采,这篇文章毫无疑问被《京报》录用,刊登在四月五日报纸的头版。
与之一起刊登的,还有各家报房的撰稿人写的文章,他们根据锦衣卫查抄的账簿,把光禄寺的疑点,一一挖掘出来。
还有人采访曾在光禄寺任职的官吏,揭露光禄寺的阴暗。
这些文章合在一起发布,引起的轰动无比巨大。很多官员都猜到,光禄寺在劫难逃,要被彻底整顿:
“账簿还可以说是老问题,佥商可是要命啊!”
“这是陛下在民间最大的德政,怎么会放任光禄寺败坏!”
很多人都已经想到了,皇帝在看到光禄寺仍在强制佥商后,会生多大的气。
朱由检确实很气愤,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有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佥商,把自己制定的采购办法,执行成佥商采买。
如果采购和采买一样坏了名声,那他改这个名字做什么?
以后皇宫采购,也要受到连累。
所以他当即唤来工部尚书薛凤翔,责问道:
“朕在年前就说过,工部成立商务司,以后统一采购。”
“怎么光禄寺还在自己采购,并且把采购执行成佥商采买?”
薛凤翔冷汗涔涔,辩解道:
“商务司事务繁多,一时忙不上来。”
“而且光禄寺用的食材繁多,什么都让商务司采购,时间长了容易坏。”
“所以他们要自己采购时,微臣只能答应。”
“谁料他们把采购变成佥商,强制从店里买!”
朱由检听得大怒,说道:
“光禄寺要自己采购,你就完全放手了?”
“统一采购的事情,朕是如何交待的?”
薛凤翔讷讷不言,朱由检盯着他逼问,薛凤翔只能说道:
“陛下说各衙门需要的东西,申报给工部商务司,把资金划拨到商务司账户上,商务司统一采购。”
“少府寺能够生产的,先从少府寺买。少府寺不能生产的,再对外招标采购。”
朱由检喝问他道:
“那你执行这个规定了吗?”
“谁给你的胆子,擅自给其它衙门放权?”
薛凤翔无话可说,只能跪地请罪。
朱由检对此实在无语,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薛凤翔连自己交待的事情都办不好。不请示不汇报,就把统一采购的权力,放权给其它衙门。
他能想到薛凤翔这么做,是为了和其它衙门打好关系。但是那样的话,采购的权力如何收上来?
所以他心中已经决定,要把商务司的事情,交给靠谱的人去办。(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