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国会通常有众议院和参议院,众议院的席位,以人口为基准。
朱由检把税收和完税情况纳入,希望地方官员和民众,更积极地纳税——
至少不能让拖欠税收的官员鲜明约伯,积极收税的官员反而被骂。
如今国会还没影子,举人名额却需要增加,他就想把这个办法,先在各地试行。
张溥对此从所未闻,但是想到苏州的税赋,他觉得这样是好事。至少江南那边,会增加很多名额。
所以他急忙附和这件事,打算回去后宣扬出去。一定要把这种对江南有利的政策,在朝廷获得通过。
大致提出了这个构想,朱由检让张溥放出风声在报纸上讨论。
然后才提起了,自己给生员安排的一条出路:
“朕之前在规范吏员等级时就说过,有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五级吏员。”
“以后各地的吏员等级规范了,朕会专门下旨,鼓励秀才当吏员。”
“如果能通过礼法数算考试,他们在成为九级吏员后,可以转为官员。”
说着,朱由检又想到了张溥如今的太学生身份,又道:
“如今太学生员,有举贡官恩四途,还有捐赀例监。”
“但是捐赀例监的事情,朕是不愿做的,必然会控制人数。”
“这些空出来的名额,还要再增加一些,允许所有生员参加考试,取优秀者入学。”
这是他给大明生员安排的高考,或者说是考研。让这些人除了考举人外,还有一条出路。免得闲着没事,在乡里面闹腾。
至于这些人学习毕业后,会有什么出路。兵部的文职军官,还有内廷的宫外四监和太医院,可是一直在招太学生。
只要他们愿意做,大概率有个官身。
张溥对这些出路,自然是看不上的。但是他却不得不认同,这是一条出路。对很多考不上举人的秀才来说,有机会得到官身。
所以他担心的不是没有人考试,而是应考的人太多,京城忙不过来:
“天下秀才五六十万,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应试,也有五六万之多。”
“学生担心京城无法承担,太学也扩招不了多少人!”
这确实是个问题,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让各地分流,说道:
“南京太学可以同样扩招。”
“还有京城师范学堂、天津海军学堂、锦衣卫安全学堂、内府监工商学堂、少府寺文思学堂、翻译总署外国语学堂,都会一起招生,举行联合考试。”
“这些学堂都是大学堂,学生可称为大学生,和太学生相仿。”
“未来毕业之后,有机会在各衙门任职。”
“如果毕业后还能通过礼法数算考试,允许从从九品做起。”
把自己之前设立的各种学堂,一起放了出来。
这样既给了生员出路,也解决了这些学堂生源不足的问题。
至于生员愿不愿去这些学堂,那就看他们的选择了——
给了出路都不愿去,那就是自己活该。
张溥听着皇帝的做法,感觉皇帝确实真心在为生员考虑,在给他们出路。这让他的心中,对此感慨万千:
有这样一位好皇帝,是大明生员的幸事,但是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却又称得上不幸。
因为生员都去忙于考试了,自然没多少人闲着闹事。他这样的生员领袖,也没有了以前的地位。
不过想着皇帝对自己的看重,张溥对所谓生员领袖的身份,也没那么怀念。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更想进朝廷任官,真正成为卿相。
所以他主动配合,帮皇帝完善这个构想。
在张溥的提议下,朱由检决定让各省提学对参加联考的生员进行初选。并且在南京设立各个衙门的大学堂,同时允许各省组建。
各地有名的书院,也可以在开设专业学科、获得礼部教育司认可后,获得大学堂身份。
它们会和京城的学堂一起,招收各地生员。
这些学堂的开设,虽然主要是给生员出路。但是各种专业学科的建设,也有推广科学的用意。朱由检让张溥利用《大明学报》,引导各个学堂的学科建设。让科学的“分科之学”,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都商定了,朱由检才在最后提到光禄寺的事情,说道:
“朕安排了一些舆论监督员,对光禄寺的案件监督报道。”
“张卿在《明报》设立之后,同样可以加入。”
“朕会让内府监安排一位内侍加入《明报》,如果张卿遇到什么为难的地方,可以让他出面。”
张溥听到这个,心中既忧又喜。忧的是皇帝安排的太监乱来,喜的是有这个太监存在,自己能更方便地和皇帝通消息。
各衙门知道《明报》有内府监太监后,也会对他尊重点。
所以他思考之后,默认这件事情。
带着一堆皇帝安排的任务,终于出了宫门。
出宫之后,张溥想到进入皇宫后发生的事,只觉恍如隔世。
在被皇帝接见后,他知道自己今后的道路,已经和以前的设想截然不同了。
但是他对此没有不满,反而非常欣喜。决定按皇帝的吩咐,做好这些事情。
作为生员领袖、已经组建应社的社会活动天才,张溥自然不会一个人做这些事,他决定召集好友,大伙儿一起去办。
此时,张采在得知他进宫后,在太学中焦急等待。
直到张溥回来,才松了口气道:
“天如兄弟没事就好!”
“幸好是今上当国,若是前两年魏逆秉政,愚兄真担心你会出不来!”
想到前两年发生的事情,仍旧心有余悸。
魏忠贤对士人的残害,实在太酷烈了!
张溥听到他的话,也想到了自己和皇帝提起的陈子龙父亲的事情,把这件事向张采说了一遍,说道:
“圣上心怀仁义,以后不会再发生那种事情了。”
然后又向张采道:
“不过你说的没事,那可全说错了!”
“我是两手空空进去,带着一大堆事出来。”
“当今圣上喜欢用人,而且对看重的人喜欢安排事情,我今日算是看到了。”
“陛下安排给我做的事,几个月都忙不完!”
向张采大略说了一下,张采听到皇帝安排的事情包括拜师、办报、推广科学、推动建立大学堂、举人扩招等等,惊讶得合不拢嘴。
他实在没有想到,皇帝和一个太学生,商量这些事情。而且张溥连当官的机会,都推辞了出去。
这让他只能感叹道:
“天如兄弟大才,愚兄远不及也!”
“愿附骥尾,而致千里!”
留在太学之中,和张溥一起做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