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伦回道。
朱允炆想了想,说道:“历来恩科,总免不了作弊手段,可有什么方法,免得选才不实。”
作弊这个问题,自古便有。
依靠作弊考出来的“优等生”,往往都是带水分的。
唐高宗注意到了这一点,准备挤一挤水分,开创了殿试。
只不过唐高宗终究还是力气不够大,挤水分不太勤快,有一次没一次的,总没个定数。
真正勤快的,当属武则天。
小武一看,好啊,作弊问题这么严重,以致于“选部送人都不实”,加上老公不给力,那就自己来干吧。
亲自问策,一连问几天,有没有本事,考验下便知道了。
虽然殿试的发明权归属于唐高宗,但真正将殿试定下来,并沿袭至后代的,还是小武。
小武能当上女皇,可不是一点两点的聪明,为了防止科考舞弊,小武天才地开创了“糊名止弊”,即凡试卷,全部将姓名、籍贯糊上。
好了,哪怕你买通了阅卷官,也没人知道哪个是你的试卷,看不清楚名字嘛,那时候的阅卷官又都没有x光,也没修炼透视眼,总不可能知道这是谁的卷子吧。
万一搞错了,收了李家的钱,你把好处给了张家,那李家恐怕是不会高兴的,张家也不会领情。
“糊名止弊”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伟大杰作,让科考更为客观、公正。
在宋代,糊名更是常事,王安石在送陈谔的诗词中有一句是“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便是赞誉糊名止弊之策。
不过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认出字迹,还需要重写抄写一遍答卷,交付审阅。
可是只靠着糊名止弊的方式,也只能是防止阅卷官与考生勾结,还无法避免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作弊。
看看古代人的作弊手段,再回头对比下自己,只能说,你用过的,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招式。
考生作弊手段一,带小抄。
这是第一大手段,估计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把四书五经,以“微刻”的技艺写在小本子上,最好是巴掌大,越小越好,藏起来容易。
谁能想象,无名指长,无名指与小拇指宽的小抄里,竟然能容纳大学、论语、字
就这么小的书,不戴个放大镜,你都看不清楚字,可人家不仅带了,还能看清楚,服不服
将小抄记在手心、衣服、纸条、蜡烛上的,人家早就用过了。
带小抄,终归是不自信的表现,多少也可以理解,那么多字,都不是天才,做不到滚瓜烂熟,抄几句也没啥。
可第二种手段,就有些厉害了,那就是找“枪手”,也就是替考。
古代没“枪手”一说,但也起了个差不多的名字,叫做““枪替”。
轮到你考试了,你没自信,给我好处,我给你考试,到时候我拿钱,你拿名,双赢啊。
说到替考,就不能不提写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温庭筠,这才是真正的替考界绝顶高手。
后代替考的,能替几次
一次,两次,顶破天,也就替考四五次吧。
可人家温庭筠,可是保持着八次替考的记录,外号“温八叉”。
用大文豪当枪手
唐代果然是开放。
替考风险高,加上枪手这年头也不好找,能考上的都当官了,不敢冒险。
考不上的,你找他也没用啊。
古人绞尽脑汁,发挥积极主动性,又研究出了另一种替考,那就是“龙门试卷”,说到底,这就是一份阴阳合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