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朴酷文学>女生耽美>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运河之上的沉思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运河之上的沉思(1 / 2)

死后埋在哪里,对朱允炆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历史上朱棣死后选择埋在北京,估计一个是图方便,不用死了还跑个长途;另一个原因估计是不知道怎么和老爹朱元璋与大哥朱标交代,埋远一点,在底下想好措辞再跑去解释总好过到了下面就被人摁着揍强。

朱允炆就没这么多顾虑了,顶多朱元璋骂骂咧咧“老子制定的制度全被你丫毁了”,至于挨揍就不太可能了。

朱文奎这个时候不好说话,杨士奇站出来进言:“皇上,陵寝修筑大耗年月,前宋时诸多帝王登基之后便着手陵寝之事,如今皇上选定钟山,理应着工部早日动工兴建陵寝。”

朱允炆摆了摆手,看向杨士奇、杨荣、夏原吉、解缙、骆冠英等人,正色道:“他日朕百年之后,当力行节俭,修一墓,置一棺椁足矣,不要奢华,不要填多少陪葬之物。陵寝之事,大可走后挖掘简修,不必生前安排。这是朕的旨意,他日太子遵旨办事,不可让他背负不孝之名。”

杨士奇、解缙等人感慨万千。

朱文奎连忙说:“父皇春秋鼎盛,那些事现如今考虑还早。”

朱允炆微微摇了摇头,认真地看着朱文奎,道:“好好跟着这些文武大臣学习治国之道。”

“儿臣定不负父皇期望。”

朱文奎保证。

朱允炆站在船舷侧,看着渐渐远去的金陵城,内心百感交集。

有大臣说,在消灭了鞑靼与瓦剌之后,迁都北京已无必要,当留在金陵,以强化对大海的控制。

朱允炆并不这样认为。

鞑靼是被打败了,瓦剌是被分解了,可他们不是灭族了。草原上的人和草原上的草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给他们两代、三代乃至五代人的时间,他们还是会起来。

洪武时期,一次次远征,蓝玉更是在捕鱼儿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可以说是基本上消灭了元廷力量。

然后呢

才过去多少年,朱棣奉天靖难之后,便开始了一次次远征,丘福十万大军被人硬生生吃了个干净,朱棣发怒,带五十万大军亲征草原。

朱棣成为皇帝之后的亲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草原进行,一次又一次,有大胜,有歼灭,也有一无所获。

可穷尽朱元璋、朱棣两朝十余次大规模北征,草原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朱允炆很清醒地认识到,马哈木等人的臣服,只是以臣服的姿态换取族群的延续与壮大。只要族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瓦剌未必会继续臣服,他们极有可能会成为另外一个兀良哈,背叛大明。??

大明不可能成为令世人胆寒的屠夫,不分青红皂白,对一个投降的大规模族群进行无差别的屠戮,现在大明与瓦剌之间已不存在明争,但暗化输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游牧民族的改造,这是一个嬗变的过程,没有数十年之功做不到。而想要控制草原,就需要靠近草原。

除了草原的考虑之外,还有西部边疆的控制,大东北的控制,这些是薄弱之地,也是不能不加以控制的地方。

倒是南方,本就趋向于安稳,在解决了土司问题之后,在朝廷不过分盘削百姓的情况下,南方基本上就没出现过大的问题。

至于远航之事,大明依旧可以选择金陵作为一个中心,同时打造广州、天津两个远航大港。

迁都北京利控四方。

北京周围的平原已在开垦,东北大粮仓也在不断扩大,依托水师海运与大运河漕运,北京物产保障不存在任何问题。

他日将混凝土道路、铁路铺筑开来,大明将是另一幅光景。

朱允炆沉思着。

迁都的船队浩浩荡荡过了长江,于扬州进入京杭大运河。

若按照正常航船,至北京最多不过二十日,最短只需十五日左右。但因为此行还带了大量京军随行,而这些京军主要是骑行与步行,这就限制了行程速度。

一日六十里,需要一个月方能抵达北京。

两岸军士护卫,沿途更有无数百姓围观。

此行漫漫。

礼官为了彰显皇室的威严,希望朱允炆穿上龙袍出现在船上,结果被朱允炆拒绝了,搬个家,不至于这么张扬

董伦无语,同意用大驾卤薄的是可是你,现在说张扬。

忽悠不了朱允炆,董伦又去忽悠朱文奎,这次学聪明了,干脆不说换衣服的事,直接将朱文奎拉到甲板上说话。

岸边的百姓看到官员恭恭敬敬对一个少年,谁还不清楚他是太子

朱文奎后知后觉,等晒了半天太阳才明白,这群礼部的家伙将自己当猴一样让人观瞻呢,索性以肚子不适跑了。

一日一段路程,待在船上实在是无聊的紧,朱允炆几次想下去看看,都被官员劝阻。

一晃十几日过去,船队抵达了徐州,行程过半。

一匹快马奔至徐州码头,送来一份紧急文书。

朱允炆很快便看到了瞿能送来的文书,召集内阁与六部官员等人商议。

解缙看过文书之后,欣然大笑:“瓦剌分解与安置顺利,此乃是可喜可贺之事,臣恭贺皇上。”

杨士奇连连点头。

瞿能受降瓦剌,并完成了初步分解与安置,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分别拆解瓦剌部落各自离开杭爱山,初步实现了瓦剌从整体切分为数百部分的目标。

现如今把秃孛罗、萨穆尔公主、妣吉等人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说明瓦剌的贵族与高层基本被抽离开来,只靠着底层的那些人很难组织出强大的力量,这对于羁縻草原,长期弱化草原大有好处。

朱允炆命人挂起舆图,看了看北面边疆,沉声道:“水泥筑城,加大对草原的节制与控制力度,争取早日在草原之上形成城镇,让商人进驻城池,开百业,输宝钞。另外先生北调,推教化。草原之上种种之事方是开端,大意不得。杨荣,你熟悉草原,莫要随我们去北京了,直接出关,负责统筹各中事。”

和平安置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问题。

恰恰相反,充满苦难的安置,强硬的安置,问题反而更少,越是和平与妥协的安置,问题反而更多。因为人是有索求的,索求可能是没度的,因为不平衡,很可能会发生各种问题。

出于大局的考虑,大明在这个过程中很难直接使用武力,而这就意味着需要官员有智慧来应对各种问题。

杨荣是一个好的人选,他是文官出身,做事果决,又有着丰富的从征经验,善于在棘手的问题中找到破解之法,有着极强的大局观。

面对突如其来的命令,杨荣没有半点犹豫,当即走出:“臣领旨。”

朱允炆对杨荣寄予厚望:“草原能不能成为大明的草原,就看你的智慧与能力了。你要记住四个字:刚柔并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