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些,秦昭襄王立马觉得白起实在是不识抬举,但是现在要以大局为重,所以必须找出问题的症结。这解铃还须系铃人,白起的态度与范雎有很大的关系,他既然容不下范雎,就让这范雎去解决这一问题。
岂料白起非但没有来和范雎唱出一段将相和,反而给范雎煮了一锅闭门羹。范雎本来就不是心甘情愿地前去请白起的,于是,范雎回到秦昭襄王处,直接告状说:“武安君假称有病,不肯为将。”
白起终归是一个单纯的军人,这使得他能够在战场上不顾一切,却也使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在政治上不谙一切。他以为,凭借自己的盖世功勋,无论如何也不会比不过一个依靠嘴皮子,从茅厕爬上朝堂的外人。所以他选择了和范雎直接对抗,他不明白,范雎此时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丞相,还代表着秦昭襄王的颜面以及秦国的利益。
果然,秦昭襄王在听闻了范雎的报告之后马上龙颜大怒。这时候,秦王想到了另一个在长平大战中表现出色的人,那个人就是王龁。秦王不相信,秦国除了白起就没有了将才可用。
于是,秦国以王龁为将,再增援10万大军,星夜兼程赶到邯郸。秦军有雄踞天下的威势,猛虎下山的悍勇。秦王相信,只要这一股大军到达邯郸,邯郸守军必然丢盔弃甲。秦军要占据邯郸,平定赵国,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王龁到达邯郸之后,立马撤掉王陵的主帅大权。至此,秦军先后已经派遣了40万大军进攻邯郸,是邯郸20万老弱残兵的两倍之多。在如此人多势众的优势下,从公元前258年秋到第二年春天,足足5个月的时间,秦军硬是没有半分推进。
这一幕在王龁和廉颇的眼中很是熟悉,和当初二人在长平之战的立场一样,廉颇依然处于守势,王龁依旧处于攻势,不同的是,秦国日益强大,而赵国则渐渐衰弱。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和三年前一样,秦军依旧拿岿然不动的赵军没有半点办法。
对于这一切,范雎有着他自己的想法,最开始秦军只有十万大军,攻不下邯郸还可以说是数量上的差距,如今秦军无论是在单兵素质上还是在军队数量、装备上,比之赵国强盛了许多倍。秦军过去可是无往不胜,面对邯郸只要不顾一切地攻击就可以了,和赵国拼伤亡也无所畏惧吧。
因此,范雎得出一个结论:不是秦军攻不下邯郸,而是不愿意攻下邯郸,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用无声的示威来支持他们心中的战神白起。并且让秦王知道,只有白起才是天下无敌的,秦国除了白起之外,无人可以攻得下邯郸。
范雎将这个猜测告知了秦王,秦王顿时吓了一大跳,这不是逼宫吗?如此下去,白起必然会威胁到自己军权的稳定。秦王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哪怕是自毁长城,不惜让秦国的军力一落千丈,他也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范雎意识到以白起为首的军事集团,虽然客观上威胁了秦王的大权,但是其剑锋真正所指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此次作战无论白起去还是不去,范雎都不会被他们赦免。与其坐等成败,不如绝地反击。
这时候,范雎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结拜兄弟郑安平,另一个则是帮助自己来到秦国,并向秦王举荐自己的王稽。这二人自范雎发迹之后,都得到了重用。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范雎于是决定让郑安平出马,只要他能够攻克邯郸,则不仅白起危机化解,自己的地位也会日益巩固。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