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料,对方一脸为难,最终婉拒了他的号召。
“阮兄,跟官府作对,实非明智之举,否则狄兄也不会身陷囹圄?眼下咱们确实可以趁人之危,逼迫高大人交出狄兄,但交农事毕后呢?若是高大人秋后算账,知晓你我参与其中,怕是一身功名全都得葬送,甚至剥夺你我的科考资格,我家里供我念书不容易,我不能太过任性,为所欲为。”
阮耀文听罢,并没有劝说对方,也没有责怪对方,只是略拱拱手,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然后甩袖离去。
好在,并非所有书生都像姓朱的顾虑重重,他们多是二三十的热血年纪,还未出仕,未被官场的某些歪风邪气沾染到,保留着七八分读书做官只为“致君泽民”的意气,因此,一传二,二传四,很快就将在镇上的文人好友都汇集到一处了。
他们同外头交农的民众一样,沿着镇上的大道,一路朝着西城门走去,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口号,“放粮以济灾民,放人以彰忠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交农顺理,写檄何辜”……
这些人一路走,后面坠着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学着喊口号。
他们的声音同城门外的农户互相呼应,一下又一下得砸入了城楼上一干官兵的心上,也钻入了街边某间客栈中的客人耳中。
那名客人,正是上回茶楼目睹三位书生“大放厥词”的中年男子,他打开临街的窗户,正好看到队伍前头为首那名书生,只觉得很眼熟。
身后站着的护卫提醒道,“大人,前面那个领队的,正是那日在茶楼的阮耀文。”
那中年男子点点头,转身关上窗户,说道,“摆仪仗吧,该查的都查清楚了,本想今日小年,让你们歇口气,没奈何,闹出一场交农,也不好再等了。”
没过一会儿,换上紫色官服的右副都御史岳忠凛闪亮登场,把客栈老板唬了一大跳,拉着店里伙计等人,跪伏在地,直说有失远迎。
岳忠凛淡然一笑,没有多加理会,径直上了官轿,朝外边已经换上朱衣的手下喊了声“出发”。
他的仪仗很奢华,小红亭开道,后面跟着举红伞、绿伞和四个鸣锣的人。
接着,便是“肃静”“回避”木牌各两块以及右副都御史的官衔牌。
木牌后面,跟着八个皂役,分成两行,各戴着红黑色帽子,神情肃然。
再接着,才是岳忠凛坐的八抬绿呢大轿,大轿后面还有四个巡捕。
鸣锣十一响,官民均退避,一路畅通无阻得来到了西城门下。
他们来到时,被内外夹击的西城门,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而孤舟上的一众官差,也都在瑟瑟发抖。
高知县之前久等援兵不至,只等来了一批跟他唱反调的书生,气得几乎仰倒。
但他深知攘外必先安内,于是同这些人书生交涉了一番,同意了放人的要求,却不应承放粮。
于是,谈判失败,群情更加激愤,已经有人嚷嚷着要杀掉狗官了,把他吓得几乎站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