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下乡”难道前头还有一下乡、二下乡是从填河堤、打救灾民那次算起么
宋县令也说不大清楚, 只说“唉, 劣子其实带了些西瓦子说话、唱曲儿的人, 找下官借了县里的医官, 又自去寻了几个郎中, 听说还要带上驿站养马的兽医下官亦不知他弄什么, 只知道是跟着桓通判一道去的。”
好在他还知道带上足够的民壮。
只要儿子安全无虞,宋县令素来是不管他做什么都支持的。而且这回他是跟着桓凌的丈田队伍出城去,队伍里有府县两级的快手, 护住他这宝贝幺儿不成问题。
黄大人听了宋县令的解释, 倒越发有兴致, 负手笑道“左右今日衙门也无大事,索性本院也做一回亲民官,去看看那三下乡。”
正好还有微服私访用的黑篷车在县里, 比从官车低调、方便。黄巡按便叫人套上马,车窗内加装上不挡视线的黑色细纱帘, 搁上罩着铜丝罩的炭盆,又带着田师爷微服出城去了。
出城西十里, 便有灵洞山、双豸山。一处是道教洞天,一处双峰并立,直插天际, 又有宋时遗下的书院旧址, 都是值得赏游的名胜。虽然现今已入冬, 山里的天气定是阴寒刺骨,不适合亲自攀山赏景, 但福建这边四时长青,山上又有经霜的红叶,衬着灵洞山峻挺的红色岩壁,只坐在车里远望也是一番好景致。
哪怕“三下乡”没什么出奇的可看,出城游玩一趟也算值得。
宋县令约略知道今日该量到灵洞山下的洞元观附近,宋时跟着桓凌,应该也是在那里。黄巡按一行便按着他说法,沿官道赶往灵洞山麓。走到洞元观山门前不远处,便听有细细弦板声随风飘来,隐约夹着清越的歌声,正合仙吕调。
两旁夹道榆树掩着视线,车子转过去些,恰便从枝叶间见着重檐斗拱、青瓦粉墙,山门前挂着一个描金木匾,看其上题字,正是他们要找的洞元观。
那弦歌声便是从观前一座高台上传出。台下叫穿着棉布短衣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远远看着台上坐着一男一女,男抱琵琶、女执牙板,一句赶一句地对唱,唱的正是那天他在堂上审问时的情境。
又是唱他这个青天的啊
黄大人微微皱眉,叹道“怎地又唱这段百姓们自己爱唱这曲子是好,可咱们做官的逼着人唱逼着听,岂不成了自卖自夸容易叫人笑话。”
田师爷体贴地开解他“大人过虑了,宋公子是什么脾气大人还不知道么他绝不会逼着人唱,断然是那唱曲儿的人自己喜欢了才唱的。大人一向住在宾馆里,还不知道,学生与宋大人那个钱粮师爷喝酒时却听说,县里上下几个官人、书吏、衙差连后衙女眷们都会唱两句,尤其爱这段王家受审,喜儿再世为人的段子。”
哦,竟真是如此么
黄大人心里其实是信的,但名士讲究养气,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异,不能听见别人唱自己是个青天就露出喜色。
他看似随意地说了一句,田师爷便十分捧场地答道“咱们不妨叫车子赶近些,看看百姓们是否真爱听这曲子。宋公子便是能逼着这些唱曲儿的唱它,难道还能逼人都爱听么”
黄御史宽容地说“便依子远所言。”
他们的车子再往前驶了不远,就被山门前拥挤的人群堵住了,两人只好下得车来。到了车外,能看见正面景致了,黄大人才发现这里不光建了个戏台,山门两侧空地上还搭了长桌,几个年长的道士和穿着儒袍的郎中坐在桌后,替人摸脉看诊开方子。
武平县医官就坐在最上首,背后两颗大树间拉着一条红布横幅,上写着“武平县医官、郎中下乡送医施药”。几个民壮敲锣打鼓,在桌前排得长长的队伍旁高喊“按顺序看,不许争抢、不许打架看完的拿着药方到后头观里等道长们抓药,咱们宋青天舍钱,每人赠三副药”
好好个为民自掏银钱的宋县令,好个代父施善政的宋舍人
原来如此,三下乡是这个意思
医官下乡看诊是一下乡;官伎下乡唱曲是二下乡;那第三下是什么是教谕下乡讲学么
似乎不对,这里也没看见教谕、训导们他回头问田师爷,田师爷思忖了一会儿,不大肯定地说“难道是通判下乡”
因桓凌这个通判下乡丈量土地,他那娇儿怕师兄自己做事闷得慌,便又凑了些官人陪他一起下乡干活
黄巡按胸中豁然开朗,抚须笑道“子远猜得一定准,咱们回头便去问他们一声”
田师爷立刻答应了“正是,见着通判一行定能见着小宋舍人。这两个师兄弟情分倒深,桓通判好好的御史京官不当,跑到这僻远地方作个六品通判,十有八、九便是为了宋家。那天赍诏官来诏告周王立妃一事时,见着桓通判,还惊讶了好一阵子。”
黄大人笑道“那时桓通判险些越过宋县令接了旨,可不叫人惊讶。我看他也是关心则乱,周王选妃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宋大人父子该知道的也早知道了,哪有什么受不住的”
真为退亲的事藏了怨,能叫一个心头肉似的宝贝儿子跟着他出城
不过话说回来,虽是桓通判极力弥补,也亏得宋时父子宽宏大量,不然他妹子无故退婚高嫁,哪有不结仇的。
黄大人一面想着,一面与田师爷在衙役保护下慢慢挤到台前。虽然唱到这里正是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台下有哭的、有骂的、有叫青天的,可那台上清婉的声音竟没叫台下众人的呼声压住,仍然能清晰地传到人耳中。